Last Updated on 2023-11-29 by Sophie
前言
最近一直在思考著自己的房貸是不是有需要做轉貸,改成房貸與理財型結合的回復型房貸,也回憶起從約三四年前開始看房、買房後到現在,自己對於貸款這件事的認知心態改變之大。
付房貸心態的轉變
如同許多長輩一樣,家人的心態也是不要有貸款最好,有房貸也盡量有錢就還,更不要提借信貸,一有貸款就渾身不對勁,不過直到近幾年才認真發現,除非是天賦異稟的股神之外,一般人若對貸款避之唯恐不及,那麼到底要存到多久,才能賺到一間房呢?
所以這個時候房貸就是個必需善用的工具,用相對低利且穩健的方式開槓桿,讓自己也有買下一間房的能力,否則真要全現金買房,要存到什麼時候呢?更不要說存的速度趕得上通膨、趕得上房價上漲的速度嗎
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很慶幸自己在幾年前有下定決心買下房子,畢竟沒厲害到有搭上航海王的列車,就算有投資股票,我想我也不敢開五倍槓桿去做,但至少在這段期間,有善用槓桿讓自己資產跟上通膨攀升的腳步,因此一般穩定自住,或是有把握地點未來有所發展的話,在有控制好自己收支狀況下,房貸其實也是一個很好並且低風險的理財工具。
該急著把房貸還完嗎
老實說,過去自己是只要有存到一筆錢,就會想額外還本,但以現在來看的話,個人認為若是自己有對應的理財規畫,也自律性夠高,將部分現金再投資到穩健一點的標的,並且留有一筆緊急預備金,那麼是不必急著還房貸的。
但反過來說,若是今天自律性低,身上一有錢就想作怪,各式奢侈品買不完的,那麼就逼自己拿去還房貸吧!
曾經自己也是一度失心瘋,看精品珠寶看包包,一度超支了自己的預算,可是其實買完後過一陣子,自己看著這些精品也沒有了當初失心瘋時的激情(?),反而是想著若當初這些錢拿來好好穩健理財的話,該有多好。
當然這是見人見智,讓自己開心很重要,只是需在能力範圍內。
每月負擔金額
通常銀行都會幫試算收支比,或是有些可以看資產負債比,但銀行所算的收支比生活費部分是每個月幫你扣除一筆固定金額(例如1萬6、2萬之類的),而不是實際開銷,所以這個部分每個人情況就會相當不同,若今天日常生活開支明顯高出銀行公支所算的話,也要自己衡量萬一貸款通過後,每月是否能夠負擔,所以其實很多人說的占薪水總額二成三成四成都不準,重點是要看自身薪水以及生活消費習慣而定。
目前房貸利率
這個不用說,首購、軍公教等等的利率一定最佳,但至少應該都是2%以上了,目前地板價大多看到的是2.06%,往上到第二間房的話就利率會再高一些,甚至若是搭配理財型的房貸等也會更高,但保留運用本金的彈性,個人目前是有點心動。
目前美聯儲在六月是暫停升息,但市場上給出的訊息是七月可能會再升,而台灣央行這個月利率同樣按兵不動,以現在情況來看,利率要再往上的可能性或許並不高,就算有,應該也是斑馬足矣。
只是這次央行令人意外地祭出了新一波的打房措施,針對第二房只能限貸七成,看來房地產部分地區在今年上半年的熱度並沒有下降太多,並且各國通膨已有緩降跡象,未來勢必要再升息的幅度不高,所以或許這次推出的政策也有預防性的味道在也未可知。
一般房貸與理財型貸款
目前各家銀行房貸大多可以看到的是傳統型房貸,或是已完全清償後可申請的理財型房貸,現在甚至推出兩者結合的回復型房貸等等的,但根據房貸的不同,利率也會有所不同,當然其中是以傳統型的房貸利率最低,與理財型相關的就會高一些,並且在年限上通常也會比較短。
傳統房貸應該大家耳熟能詳,而當本金已還到一定程度或是房價漲了一波後,如需現金可以選擇的就是增貸,甚至如果已經清償的話,可以考慮理財型,但理財型的話需留意的除了利率較高之外,年限較短,有些甚至需要一年一簽,雖然銀行大多表示還款正常的話會續簽,不過可能還是需要思考一下若是銀行需收回這筆資金的話,應該如何還款。
而另一種的則是回復型房貸(可能有別種名字),但也就是本月你所繳的本金,之後就又可以當成理財型的再借出來,只是利率一定會有差別,理財型的部分會較高,因此想透過這種方式來做投資的人也是需考慮到這個因素。
總結
其實在現在這個通膨高漲又相對過去低利的時代,個人認為對於房貸應該要用更正面的方式去看待,雖然聽起來是負債,但善用的話除了可以圓一個擁有自己房子的夢想外,也可以將它當成一個相對風險低的槓桿理財工具。